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同步检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同步检测试卷1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流通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齐国铸币业发达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2.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面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繁荣3.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交子的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百姓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备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却并不按惯例把老一界交子回收。据此可知(  )A.北宋政府重视商业活动,满足市场的货币需求B.北宋政府利用纸币,制造通胀,攫取民间财富C.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第24页共24页D.北宋政府增发纸币,准备向全国推广四川地区的经验4.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交通迅速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5.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和金银,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明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法定货币6.有人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7.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它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旨在(  )A.重建世界经济和扩大世界贸易B.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秩序C.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蓝图第24页共24页D.消除国际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8.唐朝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役制度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9.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了22枚银饼,据其中几枚上的文字“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家称之为“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下图)。对此发现,合理的推测是(  )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A.银两是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B.租庸调制征收的实物具有多样性C.租庸调制在开元年间已经崩溃D.关中地区当时以产银著称10.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11.唐朝政府改革赋役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太祖时,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  )第24页共24页A.有利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C.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D.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加强1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D.中国关税应保持高税率13.1859年,清政府任命李泰国为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力,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最高长官。海关税务司的设立(  )A.便利了英国对华倾销工业品B.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实现了中国海关近代化转型D.打开列强进入内地的门户14.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年份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总税则必需品合计无出口有出口合计1928年5.15.18.16.74.14.31929年22.217.218.313.89.010.3第24页共24页1930年23.617.725.113.210.212.0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C.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15.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  )A.收回关税自主权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部分货币(拓片)的图样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施行法币布告》,其主要内容如下(节选):一、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第24页共24页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六、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演变的趋势。(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展开,推动反法西斯国家在货币领域向制度化合作阶段迈进,终于在1944年7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标志着国际货币关系告别各自为政与自由放任的混乱局面,开始步入有规则竞争和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王在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材料二 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的部分成果年份1989年2012年2013年直接投资流入额(亿美元)911.66972.4—直接投资流出额(亿美元)940.88934.9—平均关税率16.9%—5.8%——据刘晨阳、袁燕《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与2014年后的APEC进程》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显著特点。(5分)第24页共24页(2)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中国是如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6年、1897年,清廷派李鸿章、张荫桓等人就加税一事与英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接触,英国方面主张先裁厘(厘金税,清政府向过往客商征收的货物通过税,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后加税,中国方面则要求对方加税而自己闭口不谈裁厘,因此,这两年清廷的加税斗争没有任何进展。1902年,英国为了保证庚子赔款的偿还,与清廷进行实行切实“值百抽五”的谈判,清廷几经犹豫,终于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中国首先裁撤洋货厘金,之后中国可提高进出口关税。但由于各国反对,清廷提高关税财政职能的计划,直至清朝灭亡也没有进展。——摘编自裴洪彬《清朝关税职能认识的变迁》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条款,第24页共24页应撤销作废,而适应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材料三 2002年,中国大幅度地下调了533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使关税总水平下降至12%。2003年1月1日起进一步下调进口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从12%降低到11%。2004年,对2400多个税目的税率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调后,关税总水平降低至10.4%。2005年1月1日起,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由10.4%降低至9.9%。2006年,降低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143个税目的正常贸易税率。至2010年,我国已全部完成降税承诺,将关税水平降至9.8%。——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提高关税失败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1年之后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的原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关税政策的认识。(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第24页共24页材料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解决“特里芬难题”的措施,分析该措施实施的背景和影响。(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 晚清财政税收结构对比表(单位:两)年代总额田赋盐课厘金关税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1年385977501002943176576495829013——4207695111885年670354701003235676848739422811128117081914472766221890年76802971100337360234474276159136431071821996226291894年75216976100326690864367374699132868161822523605301903年970211791003718778838130500001316252692173053069932注:厘金制度创设于1853年,它的产生与镇压太平军筹饷有直接关系,属于商品流通税性质。——摘编自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第24页共24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晚清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1答案:B2答案:D解析: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其不能说明抑商政策结束,排除A项;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纸币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金属货币,到了明清时期,主要流通货币是白银,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可知这次发行新币却没有及时回收旧币是为了通过增发纸币缓解财政压力,但是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会造成通货膨胀。故选B项。4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从“金融元素”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变化反映的是信用体系的变化;题干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反映了商业领域的变化,因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故选C项。“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交通迅速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排除B项。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而且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故A项正确;“贵重金属的短缺”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明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可知C项错误;货币改革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6答案:A第24页共24页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故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B项不符合史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7答案:C8答案:B9答案:B10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反映了一些地区出现了轻视农业转而从事商业经营的现象,这是一条鞭法计亩征银带来的结果,故A项正确。“摊丁入亩”是清朝采取的措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对土地兼并的打击,故C项错误;“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使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百姓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故排除D项,选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排除B项。12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故选A项。13答案:A解析:英国人李泰国出任税务司最高行政长官必将损害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中国关税长期保持较低水平有利于英国对华倾销工业品,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错误;在政治体制没有完成近代化转型的前提下,海关没有实现转型,故C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列强势力已经进入内地,故D项错误。14答案:B第24页共24页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和竞争性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幅度都很明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保护中国民族产业,促进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改订新约运动中,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是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题干材料未涉及领事裁判权的问题,故C项错误;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不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故D项错误。15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故排除A项;B、D两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题干中“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16参考答案:(1)趋势: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2)内容:法币成为唯一流通货币,白银及银币全部收归国有,退出流通领域;三大银行可自由买卖外汇以维持汇率稳定。17参考答案:(1)特点:有规则竞争和制度化合作。(2)成就:资本流通高速增长;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同欧盟等区域经济组织加强联系。18参考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反对和条约的束缚;清朝国力弱小;裁厘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源冲突。(2)评述: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货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但是中国海关税率的制定仍然受外国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原因: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认识:关税政策是调节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关税政策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适应。19参考答案:措施: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缺陷;西欧国家、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与美国在世界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美国军费开支大增。影响:不利于国际金融及世界贸易的稳定,金融危机频繁。第24页共24页20参考答案:结论:田赋比重逐渐降低;盐课、厘金的比重相对稳定;关税比重大幅度提高。说明:西方经济侵略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赔款等财政负担加重;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等经济主权不断丧失。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同步检测试卷2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2.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尊崇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时铸币权收归中央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削弱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3.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的使用(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4页共24页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4.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纸币,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5.右图是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历史上其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大帆船贸易使中国(  )A.远洋贸易迅速发展 B.朝贡贸易体制逐步解体C.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货币流通受到影响6.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发行额以20亿元为上限,按1元折合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10月11日修正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到1949年6月发行总额竟达130余万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1元兑换金圆券10万元的比价,将其收回作废。这场货币发行的变局直接反映出(  )A.当时国民政府经济濒临崩溃B.法币的出现是货币问题的根源C.人民币稳定了工商业市场D.金圆券承担了货币转型的任务第24页共24页7.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字塔式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反映出(  )A.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显著B.苏联与美国市场的分裂C.国际贸易的均衡化发展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8.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C.支持浮动汇率D.制造金融混乱9.西汉财政中,具有人头税性质的口赋、算赋,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农民必须卖出大量农副产品或劳动力,甚至举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政府所需的大批物资,则又需要商人在农村城镇收购。这种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A.促进了经济增长,是西汉富强的重要原因B.增加了政府收入,是社会安定的经济基础C.激化了社会矛盾,是豪强壮大的重要原因D.积累了宝贵经验,是后世王朝的通用做法10.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多。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丁第24页共24页11.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此举在客观上(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C.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D.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役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出古代赋役制度的弊端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13.《天津条约》规定,从1858年起英商运入中国的货物,或从中国运出的土货,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外,只需再缴纳2.5%的子口税,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他任何征课。子口税制度的出现(  )A.有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B.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C.促使列强转变了经济侵略方式D.加速了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解体14.据统计,1930—1936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第24页共24页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15.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B.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C.收回了关税自主权D.基本掌握了海关行政管理权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三分之一以上最终流入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起先发生在19世纪末期。……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时期。为摆脱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求助于美国国会内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白银议员”借机提出了旨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以增加其所在州的经济利益。《购银法》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朝时期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4分)第24页共24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政府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黄金美元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摘编自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材料二 金砖银行的成立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摘编自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第24页共24页国际金融新秩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三 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人口)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新唐书·杨炎传》(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唐初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分别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三回答,当时的赋役制度是什么?这种赋役制度的特点怎样?(4分)(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征税标准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在生产关系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24页共24页材料一 五代以来,以衙前主官物之供给或运输……(其他差役)皆以乡户等第差充。民不胜其苦,而衙前为尤甚。今听免役,据家赀高下出钱,由官雇役。单丁、女户原无役者,概输钱,谓之“助役”。……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钱增岁收……反对者谓“上户则便,下户实难”,语非无理。又于额用已足外,复增取二分谓之“宽剩”,则下户、单丁、女户更困。——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明朝万历年间进行赋役制度改革,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与丁役合并为一,而且以田亩为重。……用《明史·食货志》的说法即是:“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摘编自赵冈《租税制度与土地分配》(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改革差役法的主要手段及其结果。(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一条鞭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宋至明赋役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各项应税财产而征收的一种直接税。它最早由18世纪末的英国提出、实行,目的是缓解拿破仑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战争后被废除。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又逐渐完善了个人所得税体制。该税制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减轻了中下层民众的负担。美国内战时期,北方联邦议会也制定了个人所得税法,但因与宪法不符未能生效。20世纪初以来,美国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确立了个人所得税制。20世纪初,清政府起草了《所得税章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因为清政府的垮台而夭折。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资本主义国家税制,颁布相应条例,建立、推行个人所得税制,但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其名存实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我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4年,国务院整合了相应法规,发布了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条例。1994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已多次调整和提高免征额。——摘编自郭家宏等《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第24页共24页政策》、徐波《中外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个人所得税”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论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1答案:C解析: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故选C项。2答案:D解析: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国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条件,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故A项错误;西汉统一铸币权后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B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故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题干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统治期间,经济上统一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以经济的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故D项正确。3答案:B解析:以重量命名钱币始于秦朝铸造半两钱,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币制逐渐规范,通宝钱的使用范围扩大,表明它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故B项正确;秦朝半两钱奠定了我国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通宝钱未改变铜铸币的基本样式,故C项错误;通宝钱的改革只是结束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挂钩的现象,更加规范了货币制度,而不是使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纸币发行量必须以国内金属货币为基准,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题干材料中北宋政府发行纸币“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的目的就是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B项正确。5答案:D第24页共24页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帆船贸易使中国的货币流通发生了变化,推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选D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导者是西班牙人,不会使中国的远洋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朝贡贸易体制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其他时期的贸易情况,不能推出中国贸易的变化情况,故C项错误。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滥发金圆券导致物价飞涨、金融秩序紊乱、市场崩溃,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答案:D8答案:A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的显著特征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其目的就是维持美元价格,故A项正确。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农民必须卖出大量农副产品或劳动力,甚至举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可知这种赋税形式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根据题干材料“政府所需的大批物资,则又需要商人在农村城镇收购”,可知这种赋税形式有利于商人的发展。综上所述,选C项。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人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开始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土地和人丁的控制削弱,故选D项。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赋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加大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有利于放松对百姓的人身控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故B项错误;这种赋税改革限制商人买田置地,对土地兼并有所遏制,故C项错误;明中叶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白银开始成为主导货币,故D项错误。12答案:B第24页共24页解析:“积累莫返之害”是指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本质上都在不断地加重农民的负担;“所税非所出之害”是指农民缴纳赋税由实物地租完全转为货币地租,遭受了商人的盘剥;“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是指不分土地好坏、肥瘦差异,按统一的标准征收,对于耕种贫瘠土地的农民来说极为不利。“三害”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赋役负担,百姓困苦不堪,故B项正确。13答案:D解析:对中国而言,子口税制度的弊端远远大于获利,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开始转变,故C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只需再缴纳2.5%的子口税,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可知子口税制度的实行有利于英国商品流通,能够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1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0—1936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与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累进税率”与“不分等级的旧税率”相比,税值大大增加,因此可大幅度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16参考答案:(1)美洲(或者美洲、日本,或者海外)。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当时中国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原因: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洋务运动等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鸦片走私猖獗导致大量的白银外流。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进行法币改革,实行法币政策,白银国有。罗斯福的措施:增发货币,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17参考答案:(1)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日本的竞争。影响:美国无须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2)变化: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或国际货币多元化);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趋势: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18参考答案:(1)唐初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2)两税法。特点: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标准。第24页共24页(3)变化:从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改为按资产征税。表现: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19参考答案:(1)手段:按户等征收役钱(以钱代役)。结果:差役负担相对公平;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但增加了下层民众的负担。(2)特点:(田)赋(丁)役合一;计田课税;折银征收。作用: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人身自由;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赋役的货币化,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20参考答案:分值评分标准一等(9—12分)观点明确,表述完整且合乎逻辑。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多角度分析,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认识有升华二等(5—8分)观点较明确,表述相对完整。部分运用史实来论证观点,论证有一定层次。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有一定的认识提升三等(0—4分)观点不明确,表述模糊。缺乏史实来论证观点。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混乱,缺少认识提升具体论点可以从下面几个论点中进行选择,也可以有其他见解。如: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外个人所得税制的出台均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外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均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说明(略)。第24页共2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14 22:16:13 页数:24
价格:¥8.88 大小:363.06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