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3/41

4/41

剩余3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n课标定位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设立官职管理民族事务、汉朝北击匈奴和经营西域、汉朝政府的屯戍政策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的礼部及鸿胪寺、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唐与吐蕃的和亲、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宋朝的民族关系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民族政策、明清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汉朝的对外关系、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宋朝的对外关系、马可·波罗来华、朝贡体制、中俄关系与中英关系\n素养阐释1.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的加强,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2.理解唐太宗“天可汗”称呼的由来,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意义,培养平等、团结的民族情感3.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培养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怀4.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n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的民族关系(1)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2)民族分布: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3)中央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4)边疆管理: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n2.汉朝的民族关系\n\n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的民族关系(1)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n(2)边疆管理①周边民族: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②岭南地区: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③管理制度: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流求:隋朝加强了与流求(今台湾)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n2.唐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关系(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2)边疆管理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②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n3.宋朝的民族关系: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n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的民族关系(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3)边疆管理①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n2.明朝的民族关系(1)机构: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筑长城: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3)互市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n(4)卫所和土司: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5)对西藏的管辖: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n3.清朝的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n2.汉朝的对外关系(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①印度南部: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n3.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原因: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陆路①西域: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大食国: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n(3)海路①赤土国: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②日本: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人数少者近百人,多者有650余人,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n4.宋朝的对外关系(1)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2)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5.元朝的对外关系(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2)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n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2)清朝对外关系的转型①俄国: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②英国: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n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加强民族关系的措施和政策史料实证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n材料二上(康熙皇帝)曰:“朕阅经史……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清)蒋良骐《东华录》\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n提示:(1)主要措施: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边疆管理机构。评价: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2)民族政策:以和平交往的方式为主,以武力征讨为辅。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n论从史出一、中国古代加强民族关系的措施和政策(1)设立军政机构或行政机构:这是最普遍的形式。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明清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n(2)和亲政策:和亲政策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实施,一是少数民族政权实力相对强大,而中原王朝国力有限,中原王朝被迫实施“和亲”,例如汉初朝廷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另一种情况是中原王朝比较强大,少数民族政权向往中原文明而“和亲”,例如唐朝与吐蕃的和亲。(3)册封授官:中央政府承认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统治,中央册封官爵。例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1517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n(4)会盟定约:两个民族政权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战争中双方都遭到巨大损失,为了积蓄力量而暂时签订盟约,如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等。(5)边界贸易:设立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等,这是民族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一种主要形式。边界贸易既有官方性质的,也有民间性质的。通过边界贸易,加强了民族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n典型例题唐中宗诏:“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A.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B.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管辖C.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D.唐朝政府迫于压力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n题目立意:本题考查解读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解题指导: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是在唐太宗时期,A项错误;唐与吐蕃是会盟关系,并不是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B项错误;唐朝采取和亲政策并非迫于压力,而是为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D项错误。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表明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C项正确。答案:C\n探究点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变化史料实证材料宋朝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海岸的国家等。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主管进出口贸易。仁宗皇祐年间,市舶每年收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提示:(1)原因: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西北陆路通道阻塞;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领域)。(2)特点:海外贸易范围广;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宋朝政府的重要收入。\n论从史出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变化(1)对外路线经历了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的变化。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宋朝陆路交通阻隔,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宋朝海路转趋发达。\n(2)交往的商品经历了由以丝绸为主到以瓷器为主的变化。西汉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中丝绸占据重要地位;唐朝之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瓷器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取代丝绸的地位。(3)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明朝之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清朝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n典型例题据《欧洲瓷器史》描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据此可知()A.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最为精湛B.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C.制瓷业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瓷器设计接受了欧洲客户的要求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根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生产的情况。\n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可知中国瓷器生产设计满足了欧洲客户的需要,具有欧洲风格,D项正确。出口到欧洲的瓷器以民营手工业生产为主,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B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C项排除。答案:D\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7 20:40:06 页数:41
价格:¥3 大小:691.3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