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加速南移B.北方旱作技术的推广C.门阀士族的提倡D.统治者的喜爱2.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  )A.善于纳谏B.知人善任C.大兴文治D.改革吏治3.学者研究发现,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5.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第14页共14页 6.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孝文帝迁都洛阳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7.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  )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B.前秦政权在此后迅速崩溃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8.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A.西晋短命而亡B.十六国的建立C.少数民族内迁D.匈奴取代西晋9.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  )A.三国时期B.东晋时期C.隋朝D.唐朝10.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第14页共14页 11.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服饰。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A.数典忘祖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学习先进文化D.实行“蕃汉分治”12.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13.“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③遣唐使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4.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15.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第14页共14页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17.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让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1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19.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大唐创业起居注》(李渊秘书温大雅著)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第14页共14页 20.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第14页共14页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其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第14页共14页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第14页共14页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上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1)根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法。第14页共14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 解析:东晋南朝时期面食的流行,体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先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并举农业转变,从而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在经济地位的提高,与面食的流行关系不大,排除A项;门阀士族是当时重要政治力量,提倡不提倡面食,都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面食的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不足以说明统治者的喜爱对于饮食习俗的推行,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反映了唐太宗知人善任,故选B项。3.C 解析: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故C项正确。4.D5.C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6.A7.B8.C9.D第14页共14页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隋朝形成,唐太宗时期完善,故D项正确。10.A解析: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错误。“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C项错误;纳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故D项错误。11.C 解析:材料“穿汉人服饰”“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选C项;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并非数典忘祖,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并非脱离实际,排除B项;辽朝南、北面官制实行“蕃汉分治”,排除D项。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高宗时期羁縻府州与唐关系紧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体现;而玄宗之后“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表明唐朝国力衰落,故选C项;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唐玄宗时,靺鞨族地区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属羁縻府州制范畴,排除B项;羁縻府州与唐朝“不再紧密,渐渐疏远”,与安史之乱对唐政权冲击有关,排除D项。13.A 解析:“唐代长安”是唐朝的大都市,其商业发达,有茶馆,科举考试注重诗书,所以有人会街头吟诗,故①正确;唐代由于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商人来往长安,制瓷工业发达,出现了唐三彩,故②正确;唐代文化繁荣,日本经常派人过来学习,日本派往中国的学者称遣唐使,故③正确;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在长安考试,士子必须赶考,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14.D 第14页共14页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了中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权在皇帝,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有封驳权,排除C项。1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度,庸是指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故选C项。16.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直接联系,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数学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科学研究重心南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排除C项。17.C解析:根据材料所说地名因为皇帝而避讳,故反映了君权至高无上,避讳帝王名字,故选C项。1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A、D两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项。19.B解析:根据材料“劝(李渊)举义兵”“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李渊听后‘深然其言’”“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可知,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只符合《旧唐书·高祖本纪》,排除;D项错在“绝对可信”,排除。20.D第14页共14页 解析:根据材料“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举制下,门第观念依然很重,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考风问题和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B、C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第(2)问,“功”要根据材料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22.(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考试制度。(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3)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条件: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等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第14页共14页 根据材料三“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结合所学从唐朝统一,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等方面来回答。23.(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二,从贸易范围、贸易内容、贸易对象三个角度分析变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边疆形势、军队实力、财政收入、文化交融、中华文化圈等角度分析影响。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商人的贡献、交通条件等角度展开叙述。24.(1)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2)此诏书由草拟到审核再到颁发,虽然事涉三省,但前后只用了两天,不仅可见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办事程序比较完备,而且也反映出其办事效率是极高的。唐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运作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诏书先后经由部门,并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由材料可知,诏书颁布虽程序较多,但却只用时两天,第14页共14页 可知办事程序完备,效率高,再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衡角度回答即可。第14页共1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09 22:19:06 页数:14
价格:¥5 大小:323.4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