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教案(共3课)(2020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16.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情景“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提出了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钢尺、矿泉水瓶、蜡烛等。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上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用图文呈现了雷声轰鸣、交通堵塞时汽车鸣笛、演员演奏乐器、工业机械转动、小鸟鸣叫和学生讨论图。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为后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铺垫。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呈现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使用两烧杯交替倒水、拨动钢尺、吹空矿泉水瓶、触摸发声的声带,让学生尝试让锣发声及停止发声等活动。指导学生法探究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活动三:声音具有能力吗?用图文呈现学生敲击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侧的燃烧的蜡烛与鼓声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因离音响太近,且音响发出声音太大使得学生不得不捂住耳朵进行保护。指导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声音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发生了振动。”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器材准备】[学生]钢尺、矿泉水瓶、蜡烛、记录单等[教师]课件、评价表、音叉、烧杯、小鼓、锣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PPT2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9 创设情景:让学生发出声音。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能产生声音的材料。二、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哪些声音?1.[PPT3出示]出示各种各样的声音。2.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传递信息,愉悦人们的心情……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看了这段关于声音的录像,你想探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呢?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三、探究过程(一)制造各种声音。1.[PPT4出示]“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和制造声音的场景图。2.[PPT5出示]制造声音的提示。3.[PPT6出示]制造声音的记录单。(二)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1.制造声音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利用自己带的尺子、等材料制造声音,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音叉、矿泉水瓶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2.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的游戏和实验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师生交流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师总结:我们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尺子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会振动,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PPT7出示]用手摸敲响后的音叉会有什么感觉?4.[PPT8出示]将敲响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5.[PPT9出示]出示视频,琴弦的振动。6.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一下?(生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1)敲击音叉后再迅速放入水中;不敲击音叉直接放入水中观察现象;(2)用两个杯子相互倒入水看实验现象;(3)吹塑料瓶听声音摸塑料瓶;不吹塑料瓶直接摸塑料瓶的同一地方;(4)自己说话时摸一摸声带;不说话时再摸一摸;……[PPT10出示]归纳。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根据音叉、橡皮筋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7.[PPT11出示]“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发现不发声物体的特点”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们停止发声的?小结: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9 8.[PPT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探究声音具有能量1.[PPT13出示]声音具有能量2.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声音具有能量,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引导思考:为什么会蜡烛的火焰会产生晃动?为什么音响的声音会震的耳朵疼?3.[PPT14出示]歌声震碎玻璃杯。4.[PPT15出示]声音震碎玻璃杯的秘密。小结:声音具有能量。四、拓展活动说一说物体哪部分振动发出声音。1.[PPT16出示]唱歌场景图和问题:什么物体在振动?2.[PPT17出示]吹号场景图和问题:什么物体在振动?3.[PPT18出示]弹钢琴场景图和问题:什么物体在振动?4.[PPT19出示]蚊子,苍蝇飞舞时发出“嗡嗡”声,什么物体在振动?5.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以及是由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后记】17.声音的传播【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9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器材准备】[学生]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教师]课件、水槽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PPT2出示]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二、导入新课上课铃响了,不管在学校的哪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纷纷进入教室。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三、探究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1.[PPT3出示]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6.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7.[PPT6出示]出示实验场景图8.[PPT7出示]出示实验提示。9.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可让学生每组研究一类物体,方法不一,合理即可)。(1)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2)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2)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9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10.[PPT8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11.[PPT9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13.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1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向哪个方向传播呢?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15.[PPT10出示]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16.[PPT11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二)玩一玩“土电话”。1.[PPT12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2.[PPT13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4.[PPT14出示]出示玩“土电话”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四、拓展活动1.[PPT15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不能听到回声?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教学后记】18.声音的变化【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声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噪声污染现象,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和为主线,指向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9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了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弹奏古筝时,古筝能发出高低起伏、强弱不同的声音呢?”,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钢尺、木板等材料。指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感受自然界中声音的变化。用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呈现了瀑布、流水、动物、人等可能会发出声音的场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听到的多种多样的声音,了解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活动二: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通过呈现学生分别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和用不同力量敲击鼓面的场景图。指导学生通过两组对比活动了解声音高低、强弱不同的原因。活动三:了解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通过图片呈现了飞机起飞、挖掘机工作及学生讨论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产生噪声,了解噪声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危害。活动四: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呈现汽车消音器、隔音屏障、降低水流声的水管、捂住耳朵等减少噪音的方法和保护听力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消除噪声的方法和保护听力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噪声对我们的危害,了解我们开发控制噪声技术的新进展及有效控制噪声的方法。。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高低、强弱的秘密和噪声产生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有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知道声音有大有小,也就是声音有强弱之分。同时噪声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认识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对噪声危害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对声音高低的变化以及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等还不熟悉,对噪声的防治方法,控制噪声传播和危害等有需要理解的地方,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2.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3.了解生活中的噪声现象,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高低、强弱的原因进行探究.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水杯琴,进一步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3.能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有关声音高低、强弱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3.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会产生噪音,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参与降噪行动。【教学重难点】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器材准备】[学生]钢尺、木板、玻璃杯、记录单、噪声危害的相关资料等[教师]课件、评价表、小鼓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PPT2出示]9 提出活动,用录音机录下各种古筝的声音。引导学生在动手中思考、比较不同的声音。并对不同的声音进行交流。提示学生为上课做好材料的准备。二、导入新课请一位熟悉乐器的同学演奏一首曲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三、探究过程(一)感受自然界中声音的变化。1.[PPT3出示]听声音,谈感受。出示强弱不同的鼓声和高低不同的古筝声。2.谈谈听到声音后的感受。学生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尖锐,有的低沉等3.[PPT4出示]出示总结: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音量”。(二)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1.[PPT5出示]“猜一猜: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什么有关?”和“讨论:怎样用钢尺、皮筋制造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PPT6出示]实验记录单“用不同方法让钢尺、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3.[PPT7出示]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和思维导航。4.用手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伸出桌面较长的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伸出桌面较短的钢尺振动的比较快,发出声音的声音比较高。5.[PPT8出示]出示拨动橡皮筋6.拔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观察倾听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橡皮筋越紧,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比较高;橡皮筋越松,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7.[PPT9出示]出示“想一想: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分析得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物体振动快慢受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和松、紧等影响。引申:男女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的原因男生的声音一般比女生沉闷、浑厚,即声音低。因为女生的声带短而狭,发声时振动快,声音高。男生的声带长而宽,振动慢,声音低。总结: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就能改变声音的高低。8.[PPT10出示]你能想办法用鼓、钢尺、皮筋等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吗?9.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碎纸属,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面的同一位置,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击鼓力量越大,纸屑跳的越高,声音也大,也就是声音强;击鼓力量越小,纸屑跳的越低,声音也下,也就是声音弱。10.用手拨动松紧一样的橡皮筋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拨动的幅度越小,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小越弱。拨动的幅度越大,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强。9 11.[PPT11出示]出示“思考: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12.总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三)制作水杯琴1.[PPT12出示]制作水杯琴的步骤。学生根据制作步骤制作水杯琴,并进行测试。2.[PPT13出示]出示用水杯琴演奏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水杯琴的认识,提高对声音高低、强弱的理解。(四)了解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1.[PPT14出示]听声音,谈感受——美妙的音乐。2.[PPT15出示]听声音,谈感受——烦杂的声音。3.学生谈听到后的感受。4.[PPT16出示]“你知道吗?什么是噪声?”5.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声。如果听着同一首音乐跳广场舞和午休你分别有什么心情?提问:噪声与乐声与我们的需求、心情、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学生思考后交流6.[PPT17出示]出示“讨论交流——1.噪声的来源;2.噪声的危害”。7.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噪声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讨论一下。8.学生小组讨论交流。9.[PPT18出示]出示“噪声来源”。10.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噪声的来源非常熟悉,可见生活中的噪声来源还不少,大体可分为交通噪声如飞机起飞的声音;工业噪声如工厂的机器声;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如家用破壁机的轰鸣声等。11.大家都讨厌噪声,说明噪声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噪声有什么危害。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噪声对我们的危害。12.[PPT19出示]出示“噪声的危害”。13.小结噪声的危害:噪声会影响睡眠,使人休息不好,如果噪声长期干扰人的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以至产生神经衰弱症等;噪声对语言交流会产生干扰,噪声会影响听力正常的听到声音,降低交流效率,严重则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噪声会损伤人的听力,造成听力下降;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还会引起其他人身损害。噪声可以引起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等(五)人们是怎样控制、消除噪声污染的1.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上网知道了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和措施?学生讨论交流。(给各种车辆装上消音器,就是为了消除噪声;我在高速路上,发现很多隔音板,是为了消除噪声;射击比赛时戴上耳罩,也是为了防治噪声……)2.[PPT20出示]出示“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3.[PPT21出示]出示“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4.[PPT22出示]出示“高速公路隔音屏障”。5.[PPT23出示]出示“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在人耳处控制”。6.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时给予肯定,并配合课件进行小结: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如汽车消声器;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高速公路上的隔音屏障;39 )防止噪声进入人体——在人耳出减少噪声,如捂耳朵;4)远离噪声源。7.[PPT24出示]出示“从我做起,消除噪声”。我们学校里有没有噪声,如何防治?8.[PPT25出示]出示“法治在线”。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部分条款,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学生讨论交流。四、拓展活动1.我们已经知道了噪声是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之一,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2.[PPT26出示]出示“人们是怎样控制、消除噪声污染的”【教学后记】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11 20:02:29 页数:9
价格:¥2 大小:64.93 KB

推荐特供

MORE